2006/02/03

 

mMK~回歸正傳前的理論迂迴路

昨天經人介紹認識了張歷君,我照例說話直腸直肚,表明我更喜歡《視覺文化讀本》中周蕾的那篇文章,也不明白同書所收其文章攻擊周蕾把文字和視覺二分的地方,因為周蕾提出的語言視覺性已是包含了語言受視覺的影響,若周蕾真的如此論述,豈不自打咀巴?(張歷君似乎認為確是如此.)

周蕾是個聰明的作者,我有點疑惑周蕾會否這般不智,就如該書代序中兩人所言,因為魯迅大名,又是個男性等就要去反?周蕾論述argument有時的確喜歡逆常而行,我最記得有次她在某篇文章中提到stereotype也有它的道理之類的話(所謂空穴本無風,事起必有因),這和一般文化研究批判定型化就背道而行(或這正是批判對定型化的批判太定型化而已?),在這問題上,其實正反雙方也有它的道理,我大概(出於對於對理論的理解)沒有其他人般認真看待其文實際要/會達到什麼目的.搞(真材實學的)學術和搞理論,若果要釐清,那又是另一回事.但或者文化研究到今時今日,我依樣以為不過是在搞理論,況而文化研究的介入事態性,從開始就與傳統學術不太同路,應該不會介意我如是說.

讀張歷君的那篇文,最煩厭的是其以頗蜻蜓點水狀用上一堆本雅明的概念,我覺得它們屬理論的延伸引證,多於支撐性的解說,因此頗為多餘,起碼無助我這種讀者集中理解文章題旨.就以本雅明經典的"There is no document of civilization which is not at the same time a document of barbarism."為例,在這單案中,或者更該是"There is no (civilized) documentary act which is not at the same time an act of barbarism."可以說原文不是不可如此解讀,但原文的脈絡種種,就可能被抽離了.

反觀周蕾在其文中,只淺涉了本雅明和海德格的理論,就明顯是一種西方理論刊物文章的過場,見怪不怪,一句不合中國國情就打發了,為那震攝另闢新脈絡.(至於海德格,就是個個我的學術偶像推介,我至今也還是未為所動,一封heil Hitler的署名信(另或加Van Gogh一幅鞋),就使我失了所有興趣,名字在文中的速速消失,正合我的口味.)張歷君文初引的詹明信,有沒有這經典份量一定要提一提,這我不敢說.詹明信除了一篇論韋伯的文章被我當年拿來在歌德展覽時作為建構藍圖外,絕大部份我都只有望而生畏.

張歷君的文,仍是不在我手邊,但當中好像更有些我完全沒了印象的傅柯的引用.我不是說這些引用都是錯,只是我見不到其指責周蕾論旨的論旨中心很有力,相反很堆砌,本雅明的歷史哲學類論著,我(對其這方面的宗教底蘊認識不深)未夠班去讀.(有關傅柯,我在芝加哥大學聽了兩場David Harvey(早前寫得太快腦袋一時攪錯寫成了Stuart Hall)的作客講座,聽了些新的批判角度,下次有機會再談),而這些理論障礙,我感覺在看周蕾時卻一點也沒有的.大概她搞的論述是理論,卻非理論的再論述.

至於所謂周蕾的誅心論,論中國電影部份,都不在我看的那讀本收錄部份中,我這裡不便多談.但魯迅為何不從事電影去,我以為,除了種種物質條件以外(魯迅跟中國現代木刻畫等的關聯其實也是很出名的),反而和我第一次談這文章回應梁寶的文章相關,就是視覺的再現不就一定在觀者身上產生反思性,意會到觀者的自我觀者意識.視覺語言終歸有其極限.我寫到這裡才記得,我當初談及周蕾與張歷君這兩篇文,正是想從梁寶的展覽評論引出另一相關的本地評論,結果卻陷入空談理論中,下次動筆一定回歸正傳.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