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5

 

mMK~學習傳統的智慧


黎健強在上則entry留言,問到{藝評與藝術史}可不可以是雙線行車呢?
本來就是目的地不同,當然是雙行/多行不悖.
但那又豈不是現狀?
既是也不是.
所以我也十分的自我矛盾,我那天堂上直說看到(那標舉課程適合通識/視藝科老師修讀,視覺藝術部份由陳靜昕主持的)邊走邊評2006藝術評論發展計劃就驚,但我不知驚什麼.
導師人選?可能有一點,因為作為這範/傳統的忠實本地讀者,我對其文字沒甚印象(在明報,信報,藝術家刊過文?我那天在中大就特意羅列我所有文章的出現過地方,不是show quali,卻是特顯文章的出現和學生未有看過的massively produce,massive ignored現象).這blog提過其於ampost寫曾翠薇,就是我唯一印象(為什麼用繪畫本體論來講曾翠薇就是錯?我沒有這意思,但我的判斷告訴我這就是同學問有否時候作品會承不了藝評喜愛套加理論的好例子;另而在ampost場合,如此短幅談繪畫本體論,其中必須的簡化,也很考功夫).
大概如Harold Rosenberg話齋,我信:"No systematic approach is viable in art criticism."我怕的是那種可教(再生產)的自信(一如當代懶埋藝術是否可教的mfa(還有dfa!)進修潮,),最後專業和positionlessness仍可否並存,我不知.讀James Elkins的What happened to Art Criticism?,稍少一點self-reflectivity,就會看不出Elkins咬著Jerry Saltz的positionlessness唔放,不單是不明何解,而是正恰知道那是藝評的巧妙所在.(這不期然使我想起的,是matrix的特工,其實私下很想知道人類自由意志的秘密,想逃離自己世界的監牢.)

Comments:
在我而言, 評論最重要是介入, 發生即時和長遠的影響力. 理論能使讀者加深了解的當然可用, 文章寫得多但未能擦出火花也是白費. 在一個近乎石棉堆隔火消音的黑暗環境裡, 問題是怎樣燃起火把走出生天.
 
每次看您的文字,長的短的,都會引發我好好的反思

老實說,我自己也驚

我也在想,為什麼會是我?
是因為口中經常掛著「香港無人寫藝評」的前輩們想提拔無名晚輩,還是純粹「命運之神何必偏偏選中我」?
實在無頭緒

無獨有偶,為了準備那個工作坊的課程內容,我也特意重看James Elkins的What happened to art criticism...只是,後來郎天告訴我,那是一個給預科生程度的活動,不要太高深

不知閣下有沒有好意見提點我這個晚晚輩?

今天在Hanart見到Jeff,也跟他說,有時候真的很矛盾,想努力多寫文章,很努力才開始被人認識然後找你寫篇文,但多寫了好幾篇,又覺得自己很「乾」、「未夠料」,是時候再多看一點別人的,多一點虛心學習;但一停手,執筆技巧又退步了...
停,還是不停?可能每個從事寫作的都曾經有過這種經歷

對呀,文章寫得多但未能擦出火花也是白費

幸而上次曾翠薇沒有投訴我在她的作品上硬套用理論,我們後來還有不錯的交流;最高興的是,本來我是跟她不認識的

我也想過跟Anthea提出,那個藝評專欄,是否應該繼續只限藝評人用800到1000字寫一個展覽/演出,那其實相當考功夫,雖則對我而言,卻又是一個很不錯的訓練
 
發佈留言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