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15
mMK~輕重七一備忘錄
想為阿良準備展覽,一個出奇地驟看起來好像沒有丁點兒政治性的藝術展覽.周日入屯門與其相洽,因為那一程車,我也不算誇張地覺得近乎重新認識了香港,香港的種種基建發展,天橋馬路,屋宇人口之多,使我覺得幾條木的美學的確算得上什麼?到我網站來的幾丁友又算得上乜o野.
今天為著阿良的展覽跑到藝術中心,在歌德看到了(也在Art Beatus Gallery展出的)袁順外,berliner的magazine也湊巧另有一期有mark lombardi.之後落樓看了藝術節的漫有引力,不少人名恰就和袋中的i-城誌的藝術家重疊.政治漫畫與新一代漫畫的社會關懷,是多元化了,抑或是凡事相對化了?見到其中一些在東touch等發圍,是闖出"新"天抑或是懂了"生"存之道?
我們的藝圈真是要跟創意工業起飛了,抑或是因此迷失了才真?腦裡不期然就出現了一句話,"藝術不是創意工業!"那天看到新聞提到王天仁的地鐵藝術列車,我真的嚇傻了,我一直覺得天仁的作品要找合適的戶外場地,怎知藝術家自己竟然接受這種冷冷的動物籠卡,你還有什麼好說?
在i-城誌中,又遇到篇張歷君的文,全書譚孔文的那篇最差勁(並影響到小西那篇亦然),因為其一開始就把西西的我城難啃的聽聞接受為大前題,這恐怕就是不能接受.張歷君起碼信的是何福仁,陳清橋與黃繼持對我城的讚譽和分析.潘國靈的我城05,我看得很開心,以一種阿果的輕,道了七一之重.張歷君說:
"71大遊行正好以一種輕鬆的嘉年華形式,達成了一個沉重的政治任務.正是從這一有關輕和重的悖論組合那裡,潘國靈獲得了一種擺脫西西的政治局限性的寫作形式."
其實2003年反23的71,並沒有2004想滲入的嘉年華氣氛,依我來看,潘國靈正是借了西西(我城)的寫作形式(風格筆調),把記述71大遊行這沉重的政治任務,以一種輕鬆的形式達成.
對我而言,也是這轉化使其比謝曉虹的版本出色,在向西西致敬同時,融入了我輩不能迴避的經歷/議題.張歷君似乎於此卻信了董啟章對我城手法的批評,因此沒法把潘國靈的小說說成是把西西的手法推得更上層樓.(當然,把西西>我城>阿果僅說成輕,更還是可以再討論).
潘國靈的小說無疑也有使我想起麥兜般的幽默,而就在潘國靈也為其書寫過序的湯禎兆,上次於這裡link去的訪問中,謝立文就有提到在菠蘿油王子中刻意減低71的比"重"而只用了似嘉年華的那段.不過,不少人對菠蘿油王子的觀感依仍以為是過重(地傷感?).
遊行/嘉年華作為一種輕和重的悖論組合,於我還是沒有以藝術手法來重現的轉化重要,因為那是一種擺脫政治局限性的政治寫作形式.把遊行轉化作嘉年華,這作為一種輕和重的悖論組合本身就是一種輕和重的悖論組合.
上次我在寫雙全時已說過,藝術可以政治化,政治藝術化,這個嘛!?就好有些問題.潘國靈在其我城05寫道:"古時說逼上梁山,今天應該說,逼到上街."有作家決心以輕寫重,借小說/書評寫文化政治時事評論,我倒沒有聽到過有人被逼到要去嘉年華.
今天為著阿良的展覽跑到藝術中心,在歌德看到了(也在Art Beatus Gallery展出的)袁順外,berliner的magazine也湊巧另有一期有mark lombardi.之後落樓看了藝術節的漫有引力,不少人名恰就和袋中的i-城誌的藝術家重疊.政治漫畫與新一代漫畫的社會關懷,是多元化了,抑或是凡事相對化了?見到其中一些在東touch等發圍,是闖出"新"天抑或是懂了"生"存之道?
我們的藝圈真是要跟創意工業起飛了,抑或是因此迷失了才真?腦裡不期然就出現了一句話,"藝術不是創意工業!"那天看到新聞提到王天仁的地鐵藝術列車,我真的嚇傻了,我一直覺得天仁的作品要找合適的戶外場地,怎知藝術家自己竟然接受這種冷冷的動物籠卡,你還有什麼好說?
在i-城誌中,又遇到篇張歷君的文,全書譚孔文的那篇最差勁(並影響到小西那篇亦然),因為其一開始就把西西的我城難啃的聽聞接受為大前題,這恐怕就是不能接受.張歷君起碼信的是何福仁,陳清橋與黃繼持對我城的讚譽和分析.潘國靈的我城05,我看得很開心,以一種阿果的輕,道了七一之重.張歷君說:
"71大遊行正好以一種輕鬆的嘉年華形式,達成了一個沉重的政治任務.正是從這一有關輕和重的悖論組合那裡,潘國靈獲得了一種擺脫西西的政治局限性的寫作形式."
其實2003年反23的71,並沒有2004想滲入的嘉年華氣氛,依我來看,潘國靈正是借了西西(我城)的寫作形式(風格筆調),把記述71大遊行這沉重的政治任務,以一種輕鬆的形式達成.
對我而言,也是這轉化使其比謝曉虹的版本出色,在向西西致敬同時,融入了我輩不能迴避的經歷/議題.張歷君似乎於此卻信了董啟章對我城手法的批評,因此沒法把潘國靈的小說說成是把西西的手法推得更上層樓.(當然,把西西>我城>阿果僅說成輕,更還是可以再討論).
潘國靈的小說無疑也有使我想起麥兜般的幽默,而就在潘國靈也為其書寫過序的湯禎兆,上次於這裡link去的訪問中,謝立文就有提到在菠蘿油王子中刻意減低71的比"重"而只用了似嘉年華的那段.不過,不少人對菠蘿油王子的觀感依仍以為是過重(地傷感?).
遊行/嘉年華作為一種輕和重的悖論組合,於我還是沒有以藝術手法來重現的轉化重要,因為那是一種擺脫政治局限性的政治寫作形式.把遊行轉化作嘉年華,這作為一種輕和重的悖論組合本身就是一種輕和重的悖論組合.
上次我在寫雙全時已說過,藝術可以政治化,政治藝術化,這個嘛!?就好有些問題.潘國靈在其我城05寫道:"古時說逼上梁山,今天應該說,逼到上街."有作家決心以輕寫重,借小說/書評寫文化政治時事評論,我倒沒有聽到過有人被逼到要去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