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4
The text may not be published
收到典藏今藝術pdf,發現寫Lawrence Weiner一文被改得完全唔認得.我再次有感我的(小家式)關注評論愈來愈不被藝壇所需.原來版本如下:
是擺是邁?
邁進十周年,Para/Site藝術空間在新址擴充了一翼,卻以勞倫斯‧韋勒(Lawrence Weiner)這位美國概念藝術前輩的展覽打頭陣。或者韋勒前衛的堅持與開拓精神,也是藝術空間的自況?
佔主展場的,仍是牆上文字作品,不過如新聞稿所標榜,作為韋勒在中國的首次個展,作品除用上英文外,還有配對上(翻譯不怎麼貼當的)繁體跟簡體的中文。「put aside or put away 」跟「擱下 或者拋開」與曲線(vector)合組成交叉,「窮理」、「追月」、「摘星」分別據頂,「reaching for the core」/「reaching for the moon」/「reaching for the star」則分別墊底。
是一種發展的軌跡?是一種規律的質疑?韋勒作品的成形,從來也是於觀者腦海裡發生,各人有自己的意會。何況文字不過是他創作藝術(雕塑)的物料,但物料的地道性,卻不祗在語言,還包括這次圍有金邊的紅色電腦割貼字。星,倒是這次眾物料的主角,除了以文字圖圍砌成的星狀圈,展場新翼展出的都是絲印上文字圖的救生圈。紅白色的救生圈,藝術空間正洽商放到天星渡輪碼頭,而另一些七彩的吹氣水泡則將送與泳池孩童。
韋勒在使人熟悉的純文字外,其實也有配上線條、音樂、轉成演出、錄像,形式不寡,但添卻總像反沒當初牆上開洞的減般,深烙人們腦海。韋勒無疑堅信藝術不該產生壓迫,但藝術創作始終需要成形的邏輯(意念),這是韋勒藝術觀在物料性的清脆宣言背後的弔詭。韋勒作品作為政治表述,無疑繫在於作者對於作品後設的自由態度。
最簡單、低成本的展出媒體,或帶點政治性,更要帶點名氣,除此則還有複數作品出售。跟早前陳沛之(Paul Chan)個展相近,這會否是藝術空間未來的一套辦展模式?仍念1968年精神的「The piece may not be built.」?那別忘,前衛從來也是可以被出賣的。
是擺是邁?
邁進十周年,Para/Site藝術空間在新址擴充了一翼,卻以勞倫斯‧韋勒(Lawrence Weiner)這位美國概念藝術前輩的展覽打頭陣。或者韋勒前衛的堅持與開拓精神,也是藝術空間的自況?
佔主展場的,仍是牆上文字作品,不過如新聞稿所標榜,作為韋勒在中國的首次個展,作品除用上英文外,還有配對上(翻譯不怎麼貼當的)繁體跟簡體的中文。「put aside or put away 」跟「擱下 或者拋開」與曲線(vector)合組成交叉,「窮理」、「追月」、「摘星」分別據頂,「reaching for the core」/「reaching for the moon」/「reaching for the star」則分別墊底。
是一種發展的軌跡?是一種規律的質疑?韋勒作品的成形,從來也是於觀者腦海裡發生,各人有自己的意會。何況文字不過是他創作藝術(雕塑)的物料,但物料的地道性,卻不祗在語言,還包括這次圍有金邊的紅色電腦割貼字。星,倒是這次眾物料的主角,除了以文字圖圍砌成的星狀圈,展場新翼展出的都是絲印上文字圖的救生圈。紅白色的救生圈,藝術空間正洽商放到天星渡輪碼頭,而另一些七彩的吹氣水泡則將送與泳池孩童。
韋勒在使人熟悉的純文字外,其實也有配上線條、音樂、轉成演出、錄像,形式不寡,但添卻總像反沒當初牆上開洞的減般,深烙人們腦海。韋勒無疑堅信藝術不該產生壓迫,但藝術創作始終需要成形的邏輯(意念),這是韋勒藝術觀在物料性的清脆宣言背後的弔詭。韋勒作品作為政治表述,無疑繫在於作者對於作品後設的自由態度。
最簡單、低成本的展出媒體,或帶點政治性,更要帶點名氣,除此則還有複數作品出售。跟早前陳沛之(Paul Chan)個展相近,這會否是藝術空間未來的一套辦展模式?仍念1968年精神的「The piece may not be built.」?那別忘,前衛從來也是可以被出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