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5

 

文化-專業-反思

前衛藝術,其實一直也在意反思人們的生活模式。1997年德國的第十屆文件展(DocumentaX),把展覽舉辦城市卡素爾(Kassel)作為檢示對象,其中包括討論城市逐步被汽車主宰(auto-governed)的問題。亦記得有篇文章,就揭示參展藝術家之一Reinhard Mucha的作品中涉及鐵路系統的集體性思維,來和私家車代表的個人主義文化作比較。可是偏偏就在那幾年間,連Walter de Maria早年打入地底一公里的作品,也要遷就地下停車場而移位,不再座落於被保留的廣場的舊正中央。

今日香港天星碼頭被拆又或油麻地警署面對的,也是為建P2路網絡、中九龍幹線的交通理由。填海當日若只是為了交通,填海區沒有新廈落成,交通的壓力自也不會如現在的大,於是有人說「造成中環塞車,是因為多了 ifc 此等巨型建築,再多一幢摩地大廈,又會造成更多的交通問題。為什麼我們要拆去舊的去服務新的?不如倒轉頭,拆去 ifc 以舒緩塞車問題! 」面對將要起的另一幢反摩天卻蠻攔路佔地的摩地大廈,製造另一個惡性循環之前,這一點也不是什麼笑話。

由美籍建築師Cesar Pelli跟香港建築師嚴迅奇合作設計的IFC,作為填海區交通量的罪魁禍首,已使友人們對於嚴迅奇的招牌感到失望。嚴迅奇早如在香港柏林的交流展覽中的作品,在文化界建立一定口碑。今年夏天其還有份兒代表香港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作品以香港城市建築物的「新陳代謝」為題。但天星可以如何新,IFC可以如何謝,大概都是痴人遐想?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於展覽呈現的時代性視野,不本該是他們專業行事時的那套價值?

同樣也到過威尼斯(視藝)雙年展的另一建築師李民偉,近日也聯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一深水?舊唐樓作一板間房的博物館展覽,並在天臺疊床架屋作裝置。但老街坊幫手搬搬抬抬那些新簇簇的帆布摺床,就使人聯想到文化博物館早前籌劃的「香港設計系列」的「四頭家」展覽一些擺設,彷似把同一款東西堆疊產生的空間感觀,縱無意思也可以叫人有點視覺震撼,不知這其實往往只叫人想到浪費的消費主義,自曝藝術介入的多餘,僅成為在景觀社會中爭逐媒體的視線的手段?

其實在這次保留天星運動中,我們一方面見到政府程序如何僵化,但打破專業無能程序主義的抗爭跟依靠專業提出的反建議,兩方面其實同樣需要。近日選委會的選舉,為助梁家傑參選特首,泛民不但沒再杯葛,反向專業界別搶灘,有人看了結果而提出新的專業階層意識說法。但文化界別中唯一的民主黨候選人落敗,縱使是人選問題,但這也揭示文化界根本頗難以功能界別(狹隘專業階層利益思維)的方式來動員,涉足與那潭令天星陸沉的政治死水。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